繁体字字源解析

基本解释
  • 《說文》志也。从心音。察言而知意也。

  • 《字源》会意 从心,从音,表示言为心声。本义为心意、心愿

  • 《漢多》金文作「𠶷」,從「言」從◎。戰國文字始見「意」,從「心」從「音」。《說文》把「𠶷」和「意」分為兩個字。從目前的材料看來,「𠶷」和「意」可能是一字的異體。「意」的本義是心意、心思。

详细解释
  • yi4意向;愿望 如:好意;中意;称心如意

  • yi4志向

  • yi4考虑;放在心上

  • yi4感知

  • yi4意思;意义 如:词不达意

  • yi4意见;见解 如:尊意甚善

  • yi4猜测;料想 如:出其不意

  • yi4怀疑

  • yi4情趣;意味 如:春意;醉意;诗情画意

  • yi4感情;情意

  • yi4意气;气势

  • yi4内心;胸怀

  • yi4通=億億

  • yi4记忆 后作=憶憶

  • yi4通=抑 连词 抑或;还是抑

  • yi4通=薏 果仁薏

  • yi4佛家用语 1.六根之一 全称意根,是意识所赖以发生的依据 2.六识之一,意识的略称 指思量思虑作用

  • yi4意大利的简称

  • yi4姓

  • yi1同=噫噫

IPA国际字符集

イ,ヨク,ヨイ;うたがう,おもい,おもう,こころ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字部】 【唐韻】【集韻】【韻會】於記切【正韻】於戲切,𠀤音䔬。志之發也。

【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爲情所意念謂之意。

【禮運】非意之也。

【註】意,心所無慮也。

【疏】謂於無形之處,用心思慮也。無慮,卽慮無也。

 又與抑通。

【徐鍇曰】見之於外曰意。意,猶抑也。舍其言,欲出而抑之。

【大戴禮】武王問黃帝,顓頊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見歟。意猶抑。

【論語】抑與之歟。

【漢石經】作意,抑猶意,古通用也。

 又【轉注古音】於宜切,音醫。

【前漢·韓信傳】意嗚猝嗟。

 又叶乙力切,音億。

【秦之罘刻石文】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聖意。羣臣頌功,請刻於石,表垂乎常式。又與臆通。

【賈誼·服賦】請對以意。

【史記】作臆。

【師古曰】叶韻音億。

 【魏校曰】从心从音。意不可見而象,因言以會意也。 史記(-86)

说文解字

志也。[志卽識。心所識也。意之訓爲測度、爲記。訓測者、如論語毋意毋必、不逆詐、不億不信、億則屢中。其字俗作億。訓記者、如今人云記憶是也。其字俗作憶。大學曰。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誠謂實其心之所識也。如惡惡𦤀。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鄭云謙讀爲慊。慊之言厭也。按厭當爲猒。猒者、足也。]从心音。[㑹意。於記切。一部。古音入聲。於力切。]察言而知意也。[說从音之意。]

叶典

拼音yi4

①心思:~思。~见。~义。~味。~念。~志(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注~。同~。~在笔画先。~在言外。

②心愿,愿望:~愿。愿~。~向。~图。~皆。好~。“醉翁之~不在酒”。

③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态:春~。诗~。惬~。情~。~境。

④料想,猜想:~料。~想。~外。

异体:,悥 𠶷 𢡃

异体:,悥 𠶷 𢡃

其他解释

 略說: 金文作「𠶷」,從「言」從◎。戰國文字始見「意」,從「心」從「音」。《說文》把「𠶷」和「意」分為兩個字。從目前的材料看來,「𠶷」和「意」可能是一字的異體。「意」的本義是心意、心思。

89 字

 詳解: 金文作「𠶷」,從「言」從◎。林義以為◎「以示言中之意,當與意同字」。「𠶷」在金文中除了用為人名,可借為「億」,表示十萬,如令狐君壺:「至于萬𠶷(億)年。」又如史牆盤「[八万]尹𠶷彊」,李學勤認為「𠶷讀為億,彊讀為疆。億疆的億和萬邦的萬一樣,形容其多」。一說「𠶷(億)」訓為「安」,表示分封諸侯鞏固周疆。(裘錫圭)

  戰國楚系文字也有「𠶷」,用為「意」,如《郭店簡.語叢三》簡64-65:「亡(毋)意,亡(毋)古(固),亡(毋)義(我),亡(毋)必。」裘錫圭按語:「上即孔子之『四毋』。《論語.子罕》:『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戰國文字始見「意」,從「心」從「音」。如《睡虎地秦簡.封診式》簡82:「不智(知)盜者可(何)人及蚤(早)莫(暮),毋(無)意殹(也)。」整理者注:「意,關於盜犯的猜測。」全句的意思是不知道竊犯是誰和盜竊的時間,沒有懷疑的對象。

  《說文》把「𠶷」和「意」分為兩個字。〈言部〉:「𠶷,快也。从言从中。」〈心部〉:「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從目前的材料看來,「𠶷」和「意」可能是一字的異體。(參《字源》)一說「意」可能是「音」的分化字。(季旭昇)

  「意」的本義是心意、心思。《說文》:「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如《國語.晉語》:「若以吾意,諸侯皆叛,則晉可為也。」《韓非子.十過》:「君不聽,遂行其意。」

  「意」表示志向、意圖。如《管子.小匡》:「在楚則楚得意於天下,在晉則晉得意於天下,在狄則狄得意於天下。」「得意」即得志,意謂實現其志向。又如《戰國策.西周策》:「今秦者,虎狼之國也,兼有吞周之意。」

  「意」表示意料、猜測。如《孫子.計》:「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史記.項羽本紀》:「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不自意」即自己沒有意料到。

  「意」又表示懷疑。《廣雅.釋言》:「意,疑也。」如《韓非子.存韓》:「為計而使諸侯有意我之心,至殆也。」《漢書.文三王傳》:「於是天子意梁,逐賊,果梁使之。」顏師古注:「意,疑也。」

  「意」表示記憶,後作「憶」。如《素問.宣明五氣論》:「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藏所藏。」王冰注:「意,記而不忘者也。」《靈樞經.厥病》:「厥頭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頭面左右動脈,後取足太陰。」

  「意」表示意思、意見。如《周易.繫辭上》:「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文選.王子淵〈四子講德論〉》:「又作傳,名曰四子講德,以明其意焉。」

  「意」表示意味、意趣。如《文心雕龍.神思》:「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雲而並驅矣。」唐代皮日休〈桃花賦〉:「以眾為繁,以多見鄙,自是物情,非關春意。」1129 字相關漢字: 𠶷,言,心,音,億,安,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