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字源解析

基本解释
  • 《字源》形声

详细解释
  • pi2[琵琶]1.拨弦乐器 此类乐器最初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传入我国,南北朝时又有曲颈琵琶入,形成半梨形腹四柱四弦的器形,横抱怀中,用拨子弹奏 唐宋以来经不断改进,柱位逐渐增多,改横抱为竖抱,改拨弹为用手指弹奏 现民间常用琵琶有十七柱,即四相十三品,革新的琵琶有六相十八品,表现力强,是重要的民族乐器 2.鱼名

  • pi2弹琵琶的手法名

IPA国际字符集

ビ,ヒ;

康熙字典

【午集上】【玉字部】 【唐韻】房脂切【集韻】【韻會】頻脂切【正韻】蒲麋切,𠀤音毗。

【說文】琵琶,樂器。馬上弦索。从珡,比,意兼聲。

【廣韻】推手爲琵,引手爲琶,取其鼓時,以爲之名。

【集韻】馬上所鼓,推手前曰批,引手後曰把。或从手。

【風俗通】長尺五寸,象三才五行。四絃象四時。唐書自下逆鼓曰琵,自上順鼓曰琶。近代樂家所作,不知所起,傅𤣥琵琶序云:漢送烏孫公主,念其道遠,思慕故國,使知音者於馬上作之。

【古今樂錄】琵琶出於絃鞉,杜摯以爲興之秦末,蓋古長城役,百姓絃鞉而鼓之。

 又魚名。

【左思·吳都賦】鮫鯔琵琶。

【註】會稽琵琶魚無鱗,形似琵琶。

 又【容齋隨筆】白樂天以琵字作入聲讀。如云:四絃不似琵琶聲,亂瀉眞珠細撼鈴。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皆入聲也。 說文(121)

叶典

拼音pi2“~琶”弦乐器(【琶】读轻声)。

异体:𤧰

异体:𤧰

其他解释

 略說: 從「瑟」,「比」聲。琵琶是撥弦樂器,本流行於波斯、阿拉伯等地,至漢代傳入中國。

39 字

 詳解: 從「瑟」,「比」聲。琵琶是撥弦樂器,本流行於波斯、阿拉伯等地,至漢代傳入中國。《說文新附》:「琵,琵琶,樂器。」又作「枇杷」或「批把」。《風俗通義.聲音.批把》:「此近世樂家所作,不知誰也。以手批把,因以為名。長三尺五寸,法天地人與五行也,四絃象四時。」例子如《宋書.樂志》:「魏、晉之世,有孫氏善弘舊曲,宋識善擊節倡和,陳左善清哥,列和善吹笛,郝索善彈箏,朱生善琵琶,尤發新聲。」唐代李商隱〈王昭君〉:「馬上琵琶行萬里,漢宮長有隔生春。」

  「琵」和「琶」也表示彈奏琵琶的指法。《釋名.釋樂器》:「杷,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卻曰杷。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如清代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8回:「怎的推手向外為琵,合手向內為琶,怎的為挑,為弄,為勾,為撥──指使的他按譜徵歌都學得心手相應。」

  「琵琶」也是魚名。《文選.左太沖〈吳都賦〉》:「於是乎長鯨吞航,修鯢吐浪,躍龍騰蛇,鮫鯔琵琶。」劉逵注:「琵琶魚,無鱗,其形似琵琶,東海有之。」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上》:「海魚千歲為劍魚,一名琵琶,形如琵琶而善鳴,因以名焉。」468 字相關漢字: 瑟,比,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