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字源解析

基本解释
  • 《說文》篆文从肉豕。

  • 《字源》会意 从豕,从肉。金文增一又旁……本义为小猪,亦泛指猪

  • 《漢多》甲骨文從「肉」從「豕」,本義是小豬。

详细解释
  • tun2小猪;也泛指猪

  • tun2姓

  • dun1盛土沙的草袋子,用来筑城或做堤堵水

  • dun4同=腞腞

  • dun4通=遯 隐遁遯

IPA国际字符集

トン,ドン;ぶた

康熙字典

【酉集中】【豕字部】 【唐韻】徒䰟切【集韻】【韻會】徒渾切【正韻】徒孫切,𠀤音屯。

【說文】小豕也。

【小爾雅】豬子曰豚。

【易·中孚】豚魚吉。

【孔疏】豚,獸之微賤者。

【禮·曲禮】凡祭宗廟之禮,豚曰腯肥。

【周禮·天官·庖人】春行羔豚,膳膏香。

 又地名。

【左傳·定六年】公侵鄭,往不假道于衞。及還,陽虎使季、孟舍于豚澤,衞侯使彌子瑕追之。

 又水名。

【字彙補】豚水,在牂柯郡。

 又姓。

【印藪】有豚少公,漢人。

 又河豚,魚名。與魨同。

【博雅】鯸䱌,魨也。背靑,腹白,觸物卽怒,其肝殺人。

【註】正今人名爲河豚者也。

 又【廣韻】或作㹠。

【莊子·德充符】適見㹠子食于其死母者。

【晉書·謝混傳】每得一㹠,以爲珍膳。

【音義】㹠,卽豚字。

 又【集韻】通作肫。

【晉書·王濟傳】蒸肫甚美。

 又書作𧱸。

【石鼓文】射其𧱸蜀。

【釋文】作豚。

 又書作𦚌。

【石鼓文】又體如𦚌。

【釋文】作豚。

 又【集韻】杜本切【正韻】徒本切,𠀤屯上聲。行曳踵也。

【禮·玉藻】圈豚行不舉足。

【註】豚性散,圈之則聚而回旋于其中。圈、豚𠀤上聲。

 又【集韻】或作腯。

【禮·曲禮】豚曰腯肥。

【釋文】腯亦作豚。

 又【韻會小補】徒困切,屯去聲。義同。

 又【字彙補】都昆切,音墩。土豚,土墩也。

【魏志·蔣濟傳】豫作土豚,遏絕湖水。

 又叶徒丁切,音庭。

【李尤·席銘】施席接賔,士無過賢。値時所有,何必羊豚。賢音𠛬。

 【說文】从彖省,象形。从又持肉,以給祠祀。篆文从肉豕作豚。

【玉篇】作𧱔。

【類篇】作𦜼。

【集韻】作𠭣。亦作腞。或作豘、𨔵。 說文(121)

说文解字

篆文从肉豕。[上古文。此小篆也。亦以上附二之例。不入豚於豕部附以古文?者、以有从?之?則不得不立此部首也。爾雅音義曰。籒文作豚。玉篇亦曰。豚者、籒文。皆誤。恐學者惑焉。故箸於此。]

叶典

拼音tun2

①“~鼠”哺乳动物,亦称“荷兰猪”、“天竺鼠”。

②小猪,亦泛指猪:~肩。~蹄。~儿(谦称自己的儿子)。

异体:豘 㹠 𠭣 𠭿 𢃻 𢄉 𤜨 𦚌 𧰭 𧱔 𧱮 𧱯 𨔡

异体:豘 㹠 𠭣 𠭿 𢃻 𢄉 𤜨 𦚌 𧰭 𧱔 𧱮 𧱯 𨔡

其他解释

 略說: 甲骨文從「肉」從「豕」,本義是小豬。

18 字

 詳解: 甲骨文從「肉」從「豕」,本義是小豬。「豚」字甲骨文從「肉」從「豕」,金文增從「又」。部分甲骨文「肉」與「口」形近,但此處仍應釋為「肉」。《說文》:「𢄉,小豕也。从彖省,象形。从又持肉,以給祠祀。凡豚之屬皆从豚。」由上述甲骨、金文字形所從可知,「豚」從「豕」,並非「彖省」,其「从又持肉」又應更正為「从又持豚」,許慎構形分析不確(董蓮池)。

  「豚」本義為小豬。卜辭用作本義,表示祭祀用牲。如《合集》29537:「十五豚」。

  金文亦表示小豬。如士上盉:「禮百生(姓)豚」,表示將小豬送與百姓(裘錫圭認為百姓指族人)。《周禮.天官.庖人》:「春行羔豚,膳膏香。」鄭玄注:「羔豚,物生而肥。」「羔」指小羊,「豚」與之並舉,指小豬。《方言》:「豬,其子或謂之豚,或謂之豯。」「豚」在金文中亦用作人名。如豚卣:「豚乍(作)父庚宗彝」,「豚」是人名,表示豚鑄造了祭祀父庚的青銅器。

  「豚」在古書中通假為「遯」,如《易.中孚》:「豚魚,吉。」陸德明《經典釋文》:「豚,黃作遯。」434 字相關漢字: 肉,豕,又,口,羔,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