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字源解析

基本解释
  • 《說文》艸丯也。从艸。祭聲。

  • 《字源》形声

  • 《漢多》甲金文從「大」從◎,李裕民謂象以物切斷一人的下肢之形,與「契」、「割」義近。後期鳥篆文字仍保留「大」字或象割痕之「◎」形。「蔡」為國名,姬姓。金文「蔡」通「契」,表示契刻,中山王方壺:「明蔡之於壺而時觀焉」,就是「明刻之於壺而時觀焉」。

详细解释
  • cai4野草

  • cai4占卜用的大龟

  • cai4周代国名 在今河南省上蔡县、新蔡县等地

  • cai4古州名 隋大业二年置 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汝南县)

  • cai4山名 1.约在今四川省雅安市东南 2.在湖北省黄梅县西南江滨,接武穴市境

  • cai4姓

  • sa4流放

  • sa4通=殺 减少殺

  • ca1[昧蔡]人名

IPA国际字符集

サイ,サツ,サチ;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字部】

〔古文〕𣞖【唐韻】倉大切【集韻】【類篇】七蓋切,𠀤音䌨。

【說文】草也。

【玉篇】草芥也。草際也。

 又【論語】臧文仲居蔡。

【何晏註】蔡,國君之守龜,出蔡地,因以爲名焉。

 又山名。

【書·禹貢】蔡蒙旅平。

【疏】蔡,山名。

 又【禹貢】二百里蔡。

【傳】蔡,法也。法三百里而差𥳑。

 又國名。

【書·蔡仲之命疏】成王命蔡叔之子踐諸侯之位,作蔡仲之命。

 又姓。

【史記】蔡澤,古作祭,【左傳】祭仲,【國語】祭公謀父,【後漢書】祭遵俱作蔡。

 又【集韻】七曷切,音攃。

【前漢·李廣利傳】昧蔡爲宛王。

 又桑割切,音薩。放也。

【左傳·昭元年】周公殺管叔而蔡蔡叔。

【韻會】本作𥻦,言放之若散米。今作蔡。

 又【韻補】叶子例切,音祭。

【王褒·九懷】水躍兮余旌,繼以兮微蔡。雲旗兮電騖,倏忽兮容裔。 左傳(-451)

说文解字

艸丯也。[丯讀若介。丯字本無。今補。四篇曰。丯、艸蔡也。此曰。蔡、艸丯也。是爲轉注。艸生之散亂也。丯蔡曡韵。猶𦱊𦺝。此無丯字。則蔡當爲艸名。不廁此處矣。]从艸。祭聲。[蒼大切。十五部。]

叶典

拼音cai4

①野草。

②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上蔡县、新蔡县一带。

③占卜用的大龟:蓍~。

④杀,减:“三百里夷,二百里~”。

⑤姓。

异体:𣞖 𦬨 𫑠

异体:𣞖 𦬨 𫑠

其他解释

 略說: 「蔡」甲、金文形近,皆從「大」從,「大」象人形,◎象以物割斷其下肢之形,與「契」、「割」義近。本義是割斷下肢。

55 字

 詳解: 甲金文從「大」從◎,李裕民謂象以物切斷一人的下肢之形,與「契」、「割」義近。後期鳥篆文字仍保留「大」字或象割痕之「◎」形。「蔡」為國名,姬姓。金文「蔡」通「契」,表示契刻,中山王方壺:「明蔡之於壺而時觀焉」,就是「明刻之於壺而時觀焉」。

  古「蔡」、「殺」形、音相近通用。《左傳.昭公元年》:「周公殺管叔而蔡蔡叔」杜預注:「蔡,放也。」鄭玄注:「上蔡字音素葛反,《說文》作「𥻦」,音同字從殺下米,散之也。」孔穎達疏:「𥻦為放散之義,故訓為放也。」《釋文》:「《說文》作𥻦」。《尚書.禹貢》「三百里蔡」,鄭玄注:「蔡之言殺,減殺其賦也。」《廣雅.釋詁二》:「殺,減也。」此皆「蔡」、「殺」相通,解作減省、放散之例。參見「肆」、「殺」。

  《說文》:「蔡,艸也。从艸,祭聲。」334 字相關漢字: 大,契,割,◎,殺,𥻦,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