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字源解析

基本解释
  • 《說文》諷也。从言。甬聲。

  • 《字源》形声

详细解释
  • song4朗诵;念读

  • song4述说

  • song4以婉言、隐语讽谏

  • song4诗篇

  • song4背诵

  • song4通=頌 颂扬頌

  • song4通=訟 公开宣布或说明訟

IPA国际字符集

ショウ,ジュ,ズ;となえる,よむ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字部】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似用切,音頌。

【說文】諷也。

【徐曰】臨文爲誦。誦,從也。以口從其文也。

【廣韻】讀誦也。

【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語敎國子:興、道、諷、誦、言、語。

【註】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

【詩·大雅】誦言如醉。

【禮·文王世子】春誦夏絃。

【史記·儒林傳】兒寬行常帶經,止息則誦習之。

 又【廣雅】論也,言也。

【韓非子·難言篇】時稱詩書,道法往古,則見以爲誦。

【註】誦,說舊事也。

【王融·策秀才文】進講誦志,以沃朕心。

【註】誦,言也。

 又【正字通】怨謗亦曰誦。

【左傳·襄四年】臧紇侵邾,敗于狐駘,國人誦之。又【晉語】惠公入,而背內外之賂。與人誦之,皆怨辭也。

 又官名。

【周禮·地官】誦訓。

【鄭註】能訓說四方所誦習,及人所作爲久時事。

 又鳥名。

【山海經】開明南有誦鳥。

 又通作訟。詳訟字註。

 又叶侯容切,音慵。

【詩·小雅】家父作誦,以究王訩。

 又叶牆容切,音從。

【楚辭·九辯】欲循道而平驅兮,又未知其所從。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壓按而學誦。 說文(121)

说文解字

諷也。从言。甬聲。[似用切。九部。]

叶典

【诵】的繁体字。

异体:诵 𭋭

异体:诵 𭋭

其他解释

 略說: 從「言」,「甬」聲。本義是帶有節律的背誦。

21 字

 詳解: 從「言」,「甬」聲。本義是帶有節律的背誦。《說文》:「誦,諷也。从言,甬聲。」《說文》以「誦」、「諷」互訓,但兩者的本義其實有區別。《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鄭玄注:「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賈公彥疏:「此亦皆背文,但諷是直言之,無吟詠,誦則非直背文,又為吟詠以聲節之為異。」「誦」的特點在於朗讀時帶有節律,「誦詩」、「朗誦」、「吟誦」等的「誦」用的都是本義。例子如《論語.子路》:「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左傳.襄公四年》:「國人誦之曰:『臧之狐裘,敗我於狐駘。我君小子,朱儒是使。朱儒朱儒,使我敗於邾。』」

  「誦」和「諷」同樣引申泛指朗讀、誦讀,故兩者又能通用,甚至連用。《詩.小雅.節南山》「家父作誦」,馬瑞辰傳箋:「誦與諷對文則異,散文則通。」「誦」表示朗讀義的例子如《韓非子.姦刼弒臣》:「且夫世之愚學,皆不知治亂之情,讘𧧵多誦先古之書,以亂當世之治。」「諷誦」連用的例子如《史記.滑稽列傳》:「今子大夫修先王之術,慕聖人之義,諷誦《詩》、《書》、百家之言,不可勝數。」《漢書.藝文志》:「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故也。」

  「誦」又表示陳述、述說。《廣雅.釋詁四》:「誦,言也。」如《孟子.告子下》:「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文選.王元長〈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斯路何階?人誰或可?進謀誦志,以沃朕心。」李周翰注:「誰人或堪為此事誦述也。」唐代韓愈〈答陳生書〉:「聊為足下誦其所聞。」

  「誦」通作「頌」,表示頌揚、稱許。如《大戴禮記.保傅》:「號呼歌謠聲音不中律,宴樂雅誦迭樂序,凡此其屬詔工之任也。」孔廣森補注:「古以誦為頌字。」《史記.秦始皇本紀》:「群臣誦功,請刻于石,表垂于常式。」《漢書.王貢兩龔鮑傳》:「聖主獨行於深宮,得則天下稱誦之,失則天下咸言之。」

  「誦」亦通作「訟」,表示公開宣布或說明。如《漢書.高后紀》:「平陽侯馳語太尉勃,勃尚恐不勝,未敢誦言誅之。」顏師古注引鄧展曰:「誦言,公言也。」《史記.呂太后本紀》作「太尉尚恐不勝諸呂,未敢訟言誅之」。又如《續資治通鑒.宋徽宗政和元年》:「然意廣才疏,凡所當為,先於公座誦言,故不便者得預為計。」952 字相關漢字: 言,甬,諷,頌,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