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字典,繁体字大全,新华字典,汉语字典,汉语词典在线查询,专业字典在线查询服务。
繁体字字典(www.0517z.com),共收录繁体字近3万个,可查询常用汉字的拼音、笔画、笔顺、词性及详细解释,支持按拼音检索或按部首检索,是学习现代汉语和阅读书籍的好工具。 南京希税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243号-4
《說文》禾穀孰也。从禾。𪚰省聲。
《字源》形声
《漢多》甲金文象一隻蟋蟀。牠們在秋季鳴叫,聲啾啾。因此,用蟋蟀之形來表示秋天(郭沫若),蟋蟀鳴叫的季節,就是秋季。郭沫若又指出古幽州人稱「蟋蟀」為「趨織」,北京人稱之為「趨趨」,皆由啾啾之聲轉變而得。
qiu1庄稼成熟
qiu1指秋天成熟或秋天播种的作物
qiu1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农历七月至九月
qiu1年
qiu1日子;时期
qiu1愁
qiu1飞貌;腾跃貌
qiu1五色以白为秋
qiu1五行以金为秋
qiu1方位以西为秋
qiu1五音以商为秋
qiu1方言 劣货
qiu1通=萩 蒿草萩
qiu1=鞦的简化字鞦
qiu1姓
シュウ,シュ;あき,とき
【午集下】【禾字部】
〔古文〕𥤛𪚼龝𪔁【唐韻】七由切【集韻】【韻會】雌由切【正韻】此由切,𠀤音鰌。金行之時。
【爾雅·釋天】秋爲白藏。
【註】氣白而收藏也。
【釋名】秋,就也,言萬物就成也。又繒也,繒迫品物使時成也。
又【說文】禾穀熟也。
【禮·月令】孟夏麥秋至。
【𨻰澔曰】秋者,百穀成熟之期,此於時雖夏,於麥則秋,故云麥秋。
【書·盤庚】乃亦有秋。
又【禮·鄕飮酒義】西方者秋。秋,愁也。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
【註】愁讀爲揫,斂也。察嚴殺之貌。
【春秋·繁露】秋之言猶湫也。湫者,憂悲狀也。
又九月爲三秋。
【詩·王風】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又四秋。
【管子·輕重乙篇】歲有四秋,而分有四時。故曰:農事且作,請以什伍農夫賦耜鐵。此謂春之秋。大夏且至,絲纊之所作,此謂夏之秋。大秋成,五穀之所會,此謂秋之秋。大冬營室中,女事紡績緝縷之所作,此謂冬之秋。
又【廣韻藻】竹秋,三月也。蘭秋,七月也。
又秋秋,馬騰驤貌。
【前漢·禮樂志】飛龍秋游上天。又【揚雄·羽獵賦】秋秋蹌蹌入西園。
【荀子·解蔽篇】鳳凰秋秋。
【註】秋秋,猶蹌蹌。謂舞也。
又春秋,魯史名。
又大長秋,皇后官名。
【前漢·百官表】景帝更將行爲大長秋。
【師古註】將行,秦官名。秋者,收成之時,長者,恆久之義。
又姓。
又七遙切,音鍫。
【揚雄賦】秋秋蹌蹌。蕭該讀。又【荀子·解蔽篇】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音若簫。秋與簫爲韻。
又楚俱切,音蒭。
【水南翰記】北方老嫗八九十歲,齒落更生者,能於夜出,食人嬰兒,名秋姑。秋讀如蒭酒之蒭。 說文(121)
禾穀孰也。[其時萬物皆老。而莫貴於禾穀。故从禾。言禾復言穀者、晐百穀也。禮記曰。西方者秋。秋之爲言揫也。]从禾。𪚰省聲。[七由切。三部。]
拼音qiu1
①一年的第三季:~季。~景。~水(喻人的眼睛,多指女子的)。~波(喻美女的眼睛)。三~(a.指秋收、秋耕、秋播;b.指三年)。~高气爽。
②庄稼成熟的时期:麦~。
③指一年:千~万代。
④指某个时期(多指不好的)。多事之~。
⑤姓。
⑥一种运动和游戏用具称“秋千”。
异体:秌 穐
⑥鞦 龝 䆋 𤇫 𥝚 𥝛 𥡄 𥣨 𥤚 𥤛 𥤠 𪔁 𪚼 𪛁 ...更多
异体:秌 穐
⑥鞦 龝 䆋 𤇫 𥝚 𥝛 𥡄 𥣨 𥤚 𥤛 𥤠 𪔁 𪚼 𪛁 ...更多
略說: 甲金文象一隻蟋蟀,到了秋天,啾啾鳴叫,故用來表示秋季(郭沫若)。竹簡、小篆改為從「禾」,表示到了秋天,百穀成熟,是收穫的季節。
63 字
詳解: 甲金文象一隻蟋蟀。牠們在秋季鳴叫,聲啾啾。因此,用蟋蟀之形來表示秋天(郭沫若),蟋蟀鳴叫的季節,就是秋季。郭沫若又指出古幽州人稱「蟋蟀」為「趨織」,北京人稱之為「趨趨」,皆由啾啾之聲轉變而得。
「蟋蟀」又名「促織」、「蜻蛚」,是一種秋蟲。《文選.潘安仁〈秋興賦〉》:「熠燿粲於階闥兮,蟋蟀鳴乎軒屏」,李善注:「蟋蟀,秋蟲。」「秋蟲」即秋季夜晚鳴叫的蟲。杜甫〈除架詩〉:「秋蟲聲不去,暮雀意何如。」
《詩經.豳風.七月》曰:「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屈萬里認為其中所言皆指蟋蟀(見《詩經詮釋》,頁266)。《呂氏春秋.季夏紀》:「涼風始至,蟋蟀居宇。」高誘注:「夏至後四十六日立秋節,故曰:『涼風始至』。蟋蟀,蜻蛚,《爾雅》謂之暴陰氣應,故居宇,鳴以促織。」《文選.謝惠連〈搗衣〉》李善注引《論衡》:「夏末寒,蜻蛚鳴,將感陰氣也。」《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蟋蟀竢秋唫,蜉蝤出以隂。」意謂蟋蟀至深秋而閉口,蜉蝣朝生而夕死。
秋季是一年四季的第三季。我國指立秋到立冬之間的一段時間,約為公曆8月8日至11月7日,大體相當於農曆的7月至9月,氣象學上以9至11月為秋。西方各國以秋分到冬至為秋,約當公曆9月23日至12月21日(谷衍奎)。
秋天又是禾穀成熟,收成的時節,故竹簡、小篆從「禾」。《說文》:「秌(秋),禾穀孰也。从禾,𪚰省聲。𪛁(𥤚),籒文不省。」段玉裁注:「其時萬物皆老,而莫貴於禾穀,故从禾。」
甲金文和戰國竹簡「秋」表示秋季,《屯南》620:「今秋受年,吉。」意指這個秋天豐收,吉利。鄭太子之孫與兵壺:「春秋歲嘗」。「歲」、「嘗」皆是祭名。歲祭一年舉行一次,「嘗」是秋季的祭祀。「春秋歲嘗」泛指一年和四季舉行的祭祀。《上博竹書六.用曰》簡10:「春秋還轉」,意謂春、秋循環更替。
戰國竹簡「秋」字與「春」字結合,組成「春秋」一詞,「春秋」本是季節名,後用作時代名,指東周的前半期,這個時代名取名於孔子整理的魯國史書(書名《春秋》),《郭店簡.六德》簡25:「雚(觀)者(諸)《易》、《春秋》,則亦在矣。」意謂讀《易》和《春秋》,其中有記載(劉釗)。899 字相關漢字: 禾,歲,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