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字源解析

基本解释
  • 《說文》闕。从戈从音。

  • 《字源》会意 从戈、从言,会意不明

  • 《漢多》甲骨文從「戈」從倒三角形(◎),倒三角形(◎)是「樴」的象形初文,「樴」即是「杙」,象下端很尖的木樁,以便植入泥土中,與「弋」字下部形體相同,在「戠」字中作為聲符。本義是木樁。

详细解释
  • zhi1标志;记号

  • zhi1聚合;聚会

  • zhi2同=埴 细腻的黄黏土埴

IPA国际字符集

ショク,シキ,シ;

康熙字典

【卯集中】【戈字部】 【廣韻】之翼切【集韻】質力切,𠀤音職。義闕。

 又【集韻】式吏切,音試。黏土也。又昌志切,音熾。義同。本作埴。亦省作戠。 廣韻(1008)

说文解字

闕。从戈从音。[大徐如此。小徐無从戈从音。有職從此古職字古之職役皆執干戈十四字。葢後人箋記之語。非許語也。其義其音皆葢闕矣。攷周易朋盍簪。虞翻本簪作戠。云戠、聚會也。舊讀作撍、作宗。釋文云。荀作撍。京作宗。陰弘道云。張揖字詁𢈻撍同字。按此戠當以音爲聲。故與朁聲疌聲爲伍。然尙書厥土赤埴、古文作赤戠。是戠固在古音弟一部也。一部內意亦从音。音未必非聲。葢七部與一部合韵之理。之弋切。一部。]

叶典

拼音zhi2

①古同【埴】,黏土。

②聚合。

异体:,𧧬 𫻫

异体:,𧧬 𫻫

其他解释

 略說: 甲骨文從「戈」從倒三角形(◎),倒三角形(◎)是「樴」的象形初文,「樴」即是「杙」,象下端很尖的木樁,以便植入泥土中,與「弋」字下部形體相同,在「戠」字中作為聲符。本義是木樁。

88 字

 詳解: 甲骨文從「戈」從倒三角形(◎),倒三角形(◎)是「樴」的象形初文,「樴」即是「杙」,象下端很尖的木樁,以便植入泥土中,與「弋」字下部形體相同,在「戠」字中作為聲符。本義是木樁。

  甲骨文及金文又加從「口」,在◎兩旁加點為飾筆。《爾雅•釋宮》:「樴謂之杙。」郭璞注:「橜也。」邵晉涵《爾雅正義》說:「古謂之橜,又謂之樴,又謂之杙。其狀不一,或衺而銳,或大而長,其用至廣。」(參陳劍)

  甲骨文用作祭名,又表示牲畜毛色,過去又讀為「蝕」或「食」,認為「日有戠」表示日食,陳劍認為不應表示日食,應讀為「異」,表示自然界的異常現象,又讀為「待」,表示等待(裘錫圭)。金文讀為「識」,表示知識,何尊:「爾有唯小子,亡(無)戠(識)。」又通作「織」,「織衣」即「繒衣」,表示衣服,豆閉簋:「易(賜)女(汝)戠衣。」

  《說文》:「戠,闕。从戈从音。」369 字相關漢字: 戈,樴,杙,弋,口,蝕,食,異,待,識,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