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字源解析

基本解释
  • 《說文》信也。漢制㠯竹。長六寸。分而相合。从竹。付聲。

  • 《字源》形声

详细解释
  • fu2古代朝廷封爵、置官、命使和调遣兵将的凭证

  • fu2符节,古代出入门关的凭证

  • fu2契约;证券

  • fu2法规

  • fu2古代下行公文的一种文体

  • fu2向下属发出命令或通知

  • fu2道;规律

  • fu2仪表

  • fu2作物的横行

  • fu2瑞征,迷信的人认为是天神显示给人的某种征兆、启示

  • fu2符谶,一种假称神意以预言未来的神秘文书

  • fu2符箓,旧时道士用来驱鬼召神或治病延年的神秘文书

  • fu2符号 如:音符;休止符

  • fu2相合

  • fu2验证;应验

  • fu2相当

  • fu2竹名

  • fu2同=苻 鬼目草苻

  • fu2通=孚孚

  • fu2通=浮 显现在外的浮

  • fu2通=柎 萼足柎

  • fu2古县名 故址约在今四川省合江县境

  • fu2姓

IPA国际字符集

フ,ブ;わりふ

康熙字典

【未集上】【竹字部】 【廣韻】防無切【集韻】馮無切【正韻】逢夫切,𠀤音扶。

【說文】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

【釋名】符,付也。書所敕命于上,付使傳行之也。

【玉篇】符,符節也。分爲兩邊,各持一以爲信。

【篇海】符者,輔也,所以輔信。又驗也,證也,合也。

【六書音義】符之爲言扶也,兩相符合而不差也。

【周禮·地官】門關用符節。

【註】符節者,如今諸官詔符也。

【史記·五帝紀】黃帝合符釜山。

【註】合諸侯符契圭璋而朝于釜山。

【高祖紀】六年,剖符行封。

【孝文紀】初與郡國守相爲銅虎符、竹使符。

【註】張晏曰:符以代古之圭璋,从𥳑易也。師古曰:竹使符,與郡守各分其半,右留京師,左以與之。

 又符瑞。

【禮·記註】萬物之符長。

【疏】符謂甘露、醴泉之屬。

 又符籙。

【帝王世紀】黃帝討蚩尤,西王母以符授之,乃立請祈之壇,親自受符。

 又木膚也。

【山海經】丹木赤符而黑理。

 又書名。

【黃帝泰階六符經】【隂符經】【春秋·感精符】。

 又官名。

【前漢·趙堯傳】堯爲符璽御史。

 又姓。

【廣韻】魯頃公之孫雅仕,秦爲符璽令,因而氏焉。

 又地名。

【前漢·地理志】沛郡有符離縣,犍爲郡有符縣,巴郡有符特山。

【趙充國傳】匈奴發騎,旁塞至符奚盧山。

【北史·隋本紀】開皇十五年,旅王符山。

【山海經】符禺之山,符禺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又獸名。

【後漢·班超傳】月氏貢符拔。

【註】符拔,形似麟而無角。

 又竹名。

【廣東新語】雙髻峰下百十步,劉仙壇側有符竹,竹不甚高大,止數尺,葉上有文如蝸涎,如古篆籀,其行或複或單,或疎或密,葉葉不同,若今巫覡所書符者。一竹中有一葉二葉,或數十竹中無一葉,葉雖枯而文色不改。文多白,與葉色不同。山人謂之竹葉符,每以餉客。

 又敷無切。

【史記·律書】萬物剖符甲而生。

【註】符,音孚。

 又叶房尤切。

【陳琳·大荒賦】考律歷于鳳鳥兮,問民事于九鳩。傷典墳之圯墜兮,關大聖之顯符。 說文(121)

说文解字

信也。漢制㠯竹。長六寸。分而相合。[周禮。門關用符節。注曰。符節者、如今宫中諸官詔符也。小宰傅別、故書作傅辨。鄭大夫讀爲符別。漢孝文紀。始與郡國守相爲銅虎符、竹使符。應劭云。銅虎符一至五。國家當發兵。遣使至都合符。符合乃聽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長五寸。鐫刻篆書。第一至第五。張晏曰。符以代古之圭璋。從𥳑易也。按許云六寸。漢書注作五寸。未知孰是。]从竹。付聲。[防無切。古音在四部。]

叶典

拼音fu2

①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虎~。~信。~节。

②代表事物的标记、记号:~号。音~。

③相合:~合。言行相~。

④道士画的驱使鬼神的图形或线条:~咒。护身~。

⑤古代称祥瑞的征兆:~瑞。~应(指天降“符瑞”,与人事相应)。

⑥姓。

异体:

异体:

其他解释

 略說: 「符」字最早見於戰國金文,從竹付聲,是古代朝廷任官命使、調兵遣將的憑證,也稱兵符。

41 字

 詳解: 「符」字最早見於戰國金文,從竹付聲,是古代朝廷任官命使、調兵遣將的憑證,也稱兵符。

  「符」一般分為兩半,右半在帝王,左半在將軍,調兵之時,使者帶符上朝驗合,才可行動。「符」形狀多種,以虎符為主;質料有銅、木、玉等,以青銅為多。

  《說文》:「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从竹付聲。」

  「符」又是出入門關的憑證。《玉篇》:「符,符節也。分爲兩邊,各持一以爲信。」《周禮》:「門關用符節。」一般而言,「符」多指兵符,「節」指通行證;不過「符」、「節」同為信物,義同可通,出土虎符亦有自名為「節」者,參見「節」。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兵符。如杜虎符:「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新郪虎符:「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漢書.文帝紀》:「九月,初與郡守為銅虎符、竹使符。」應劭曰:「銅虎符第一至第五,國家當發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聽受之。」

  《馬王堆.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符」字之「寸」的一劃置於上面,與「寸」字帛書異體同,參見「寸」。440 字相關漢字: 節,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