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字源解析

基本解释
  • 《說文》涂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繩。从水。余聲。

  • 《字源》形声

  • 《字源》异体 塗

详细解释
  • tu2水名 1.古水名 即今云南省牛栏江 发源于嵩明县,北流至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折向西北,至云南省鲁甸县注入金沙江 2.洞涡水(潇河)支流 在山西省榆次市境

  • tu2道路 后作=途途

  • tu2粉刷物品 后作=塗塗

  • tu2害

  • tu2古月名 十二月称涂月

  • tu2姓

  • tu2=塗的简化字塗

  • chu2水名 即今安徽省合肥市东北部之滁河,至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东南流入长江

  • ye2[涿涂]也作“涿=邪” 山名 在今蒙古国车车尔勒格南部邪

IPA国际字符集

チョ,ト,ヤ,ズ,ジョ,タ,ダ;みち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同都切,音徒。水名。

【說文】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澠。

 又水名。

【水經注】涂水,出陽邑東北大嵰山。

 又溝涂也。

【周禮·地官·遂人】百夫有洫,洫上有涂。

【註】涂容乗車一軌。

 又同塗。

【周禮·夏官·司險】設國之五溝五涂。

【註】五涂徑畛。涂,道路也。

 又堂涂也。

【爾雅·釋宮】堂涂謂之陳。

【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堂涂十有二分。

【註】謂階前。若今令甓祴也。

【疏】令甓。塼也。祴,塼道也。

 又【玉篇】涂涂,露厚貌。

 又【爾雅·釋天】十二月爲涂月。

 又石名。

【山海經】箕尾之山多涂石。

 又【廣韻】直魚切【集韻】陳如切,𠀤音除。水名。與滁同。

【晉書·宣帝紀】王淩詐言吳人塞涂水。涂水卽滁水。

 又【集韻】【韻會】𠀤直加切,音秅。沮洳也。一曰飾也。

 又【集韻】余遮切,音耶。涿涂,山名,見【史記·匈奴傳】。

 又與余同。涂吾,水名。

【山海經註】漢元狩二年,馬出涂吾水中。 說文(121)

说文解字

涂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繩。[繩各本譌作澠。今正。牧前志作收。後志作牧。華陽國志竟作𦫵。李奇曰。靡音麻。收靡卽𦫵麻。常璩曰。𦫵麻縣山出好𦫵麻。收𦫵牧三字皆同紐。𣜩釋益州太守碑牧靡字三見。晉書亦作牧矣。益州郡牧靡、二志同。前志曰。南山臘、涂水所出。西北至越巂入繩。過郡二。行千二十里。水經注若水篇曰。若水、又東。涂水注之。水出建寧郡之收靡縣南山。縣山竝卽草以立名。山在縣東烏句山南五百里。山生收靡。可以解毒。涂水導源臘谷。西北流至越巂入若水。按涂水出臘谷。故漢志謂之臘。涂水、漢志說文皆云入繩。而水經注云入若水者、善長云若水、又逕越巂大莋縣入繩。繩水出徼外。南逕旄牛道。至大莋與若水合。自下亦通謂之繩水矣。諸書錄記羣水。或言入若。又言注繩。正是異水沿注。通爲一津。隨納通稱也。水道提綱曰。金沙江卽古繩水。鴉龍江一名打沖河。卽古若水。金沙江出番地。至雲南姚安府大姚縣境合鴉龍江、至四川敘州府治宜賓縣西南境入於江。金沙自犛石山發源。至雲南麗江府境已四千二百餘里。自麗江至四川敘州府又二千五百餘里。源遠流長。所受大水數十。小水無數。其爲大江上源無疑也。玉裁謂多以金沙爲大江正源。然非禹貢崏山道江之旨。禹貢於河源江源皆舉其近者。聖人不尙遠略之意。牧靡今何縣。涂水今何水。未審。]从水。余聲。[同都切。五部。按古道塗、塗墍字皆作涂。]

叶典

拼音tu2

①使颜色或油漆等附着在上面:~饰。~漆。~抹。

②乱写:~鸦。

③用笔画抹上或抹去:~改。~窜。~乙。

④泥泞:~炭。

⑤河流或海流夹杂的泥沙在地势较平的河流入海处或海岸附近沉积而成的浅海滩:海~。滩~。

⑥同【途】。

⑦姓。

异体:

⑦凃 塗 𡌘 𪶅

异体:

⑦凃 塗 𡌘 𪶅

其他解释

 略說: 甲金文從「水」,「余」聲,本義為地名。篆文與甲金文同形,本義為水名。

34 字

 詳解: 甲金文從「水」,「余」聲,本義為地名。篆文與甲金文同形,本義為水名。《說文》:「涂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澠。從水,余聲。」即今雲南省之牛欄江。

  卜辭用作地名,如《續》215:「在涂」,又如《合集》28012:「涂人」,即涂地的人。

  金文用作地名,如徐[貝殽]尹皆鼎:「涂俗」,即涂地的風俗。

  簡帛文字通作「稌」,即糯米,見於《信陽長臺關遺策二》014(參湯餘惠),又通作「塗」,如《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133:「以清煮膠,以涂(塗)之」,意謂用去滓的醴酒熬煮,使水分蒸發而變稠,用來塗抹;一說指用除去酒糟的醴酒煮白膠或阿膠,用來塗抹,姑備二說。279 字相關漢字: 水,余,稌,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