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字源解析

基本解释
  • 《說文》所㠯簸者也。从竹𠀠。象形。丌其下也。凡箕之屬皆从箕。

  • 《字源》形声

  • 《漢多》「箕」甲骨文及早期金文作「𠀠」,即「其」字,象簸箕形,甲骨文或加兩手於「𠀠」形下,象手捧簸箕形,後來才加「竹」為義符。不過甲金文已用作虛詞,無用作簸箕義。異體又作「𠷛」、「𠔋」、「𠔝」、「𠥩」。

详细解释
  • ji1簸箕 扬米去糠的器具

  • ji1扫除时盛垃圾的器具;粪箕

  • ji1箕踞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腿部屈在臀下;如果臀部着地,腿部向前伸开,叫做“箕踞”,是很不礼貌的

  • ji1星宿名 二十八宿之一 东方青龙七宿的末一宿 有星四颗

  • ji1簸箕形的一种指纹 如:斗箕

  • ji1木名

  • ji1殷商时畿内侯国

  • ji1地名 春秋晋地,在今山西省蒲县东北

  • ji1姓

IPA国际字符集

キ;み

康熙字典

【未集上】【竹字部】

〔古文〕𠀠𠴩䇧𦋊𥫶𠷛𠔋𥫚𠔛𡿸【廣韻】【集韻】【韻會】居之切【正韻】堅溪切,𠀤音姬。宿名。

【詩·小雅】成是南箕。

【傳】南箕,箕星也。正義曰:箕,四星,二爲踵,二爲舌,踵在上,舌在下,踵狹而舌廣。

【韻會】箕者,萬物根基,東方之宿,考星者多驗於南方,故曰南箕。

【爾雅·釋天】析木之津,箕斗之閒,漢津也。

【疏】天漢在箕斗二星之閒,箕在東方木位,斗在北方水位。分析水木,以箕星爲隔。隔河須津梁以渡,故此次爲析木之津。

【史記·天官書】箕爲敖客,曰口舌。

【註】敖,調弄也。箕以簸揚調弄爲象。又受物有去來。去來,客之象。箕爲天口,主出氣,是箕有舌,象讒言。

【石氏星經】箕四宿,主後宮別府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爲相天子后也。

【書·洪範註】好風者箕星,好雨者畢星。

【春秋緯】月麗于畢,雨滂沱。月麗于箕,風揚沙。

【天官書】箕,燕之分野。

 又【篇海】箕,簸箕,揚米去糠之具。

 又【廣韻】箕,箕帚。

【禮·曲禮】凡爲長者糞之禮必加帚於箕上。

【世本】古者少康作箕帚。

 又國名。

【書·洪範】王訪于箕子。

【註】箕,國名。子爵也。

 又地名。

【山海經】釐山西二百里曰箕尾之山。

【春秋·僖三十三年】晉人敗狄于箕。

【註】太原陽邑縣南有箕城。

【孟子】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隂。

【疏】箕山,嵩高之北是也。

【前漢·地理志】琅琊有箕縣。

【水經注】濰水出箕屋山。

 又姓,晉有大夫箕鄭。

 又斯螽別名。

【周禮·考工記疏】幽州人謂斯螽爲舂箕。

 又木名。

【鄭語】檿弧箕服。

【韋註】箕,木名。服,矢房也。

 又【張衡·思𤣥賦】屬箕伯以函風兮。

【註】箕伯,風師。


考證:〔【爾雅·釋天】箕斗之閒,漢津也。〕 謹照原文箕斗之閒上增析木之津四字。 廣韻(1008)

说文解字

所㠯簸者也。[所㠯者三字今補。全書中所㠯字爲淺人刪者多矣。小雅曰。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廣韵引世本曰。箕帚、少康作。按簸揚與受𡊅皆用箕。]从竹𠀠。象形。丌其下也。[四字依韵會本。今各本丌下互譌。居之切。一部。]凡箕之屬皆从箕。

叶典

拼音ji1

①用竹篾、柳条或铁皮等制成的扬去糠麸或清除垃圾的器具(通常称“簸箕”):~帚。

②簸箕形的指纹,不成圆形:斗~。

③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④姓。

异体:𠀠 𠀮 𠔋 𠔛 𠔝 𠚙 𠥊 𠴩 𠵶 𠷛 𡿸 𢌰 𥫚 ,𥫶 𦋊

异体:𠀠 𠀮 𠔋 𠔛 𠔝 𠚙 𠥊 𠴩 𠵶 𠷛 𡿸 𢌰 𥫚 ,𥫶 𦋊

其他解释

「箕」甲骨文及早期金文作「𠀠」,即「其」字,象簸箕形,甲骨文或加兩手於「𠀠」形下,象手捧簸箕形,後來才加「竹」為義符。不過甲金文已用作虛詞,無用作簸箕義。異體又作「𠷛」、「𠔋」、「𠔝」、「𠥩」。參見「其」。

  《說文》:「簸也。从竹𠀠象形,下其丌也。凡箕之屬皆从箕。𠀠,古文箕省。𠷛,亦古文箕。𠔋,亦古文箕。𠔝,籒文箕。𠥩,籒文箕。」167 字相關漢字: 𠀠,其,竹,𠷛,𠔋,𠔝,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