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字源解析

基本解释
  • 《說文》安也。从二耳。

  • 《漢多》甲金文與篆文皆從二「耳」,本義為豎起耳朵靜聽,以示安靜之義,後引申為平安穩妥。

详细解释
  • tie1安适;妥帖

  • tie1耳垂,耳朵的下端

  • zhe2同=𦗑 耳竖貌𦗑

IPA国际字符集

チョウ,タク,チャク;

康熙字典

【未集中】【耳字部】 【唐韻】丁協切【集韻】的協切,𠀤音𠲷。

【說文】安也。

【馬融·長笛賦】瓠巴聑柱,磬襄弛懸。

【註】聑,安也。

 又【揚子·方言】揚越之郊,凡人相侮,以爲無知,謂之聑。聑,耳目不相信也。

 又【廣韻】耳垂貌。

 又【集韻】陟革切,音摘。耳豎貌。 說文(121)

说文解字

安也。[長笛賦曰。瓠巴聑柱。]从二耳。[會意。二耳之在人首。帖妥之至者也。凡帖妥當作此字。帖其叚借字也。丁帖切。八部。文選注引說文丁篋切。]

叶典

㈠拼音tie1。

①安适。

②耳垂。

㈡拼音zhe2。耳朵竖起来的样子。

其他解释

 略說: 甲金文與篆文皆從二「耳」,本義為豎起耳朵靜聽,以示安靜之義,後引申為平安穩妥。

39 字

 詳解: 甲金文與篆文從二「耳」,本義為豎起耳朵靜聽,以示安靜之義,後引申為平安穩妥。《說文》:「聑,安也。从二耳。」段玉裁注:「聑,安也。〈長笛賦〉曰:『瓠巴聑柱。』从二耳。會意。二耳之在人首,帖妥之至者也,凡帖妥當作此字。帖,其叚借字也。」

  卜辭用作地名,見於《合集》36943:「才(在)聑」。

  金文用作族名,如父辛鼎:「聑父辛」。166 字相關漢字: 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