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字源解析

基本解释
  • 《說文》黍稷圜器也。从竹皿。甫聲。

  • 《字源》形声

  • 《漢多》金文從「匚」,「古」聲。「匚」象方形器皿,是古代食器,用盛黍稷稻粱,以作祭祀。

详细解释
  • fu3古代食器,也用作祭器 出土青铜簠呈长方形,器与盖的形状相同,可分用,各有两耳 用以盛黍稷稻粱 西周晚期出现,沿用至战国

IPA国际字符集

ホ,フ,ブ;

康熙字典

【未集上】【竹字部】

〔古文〕𠤱𦻌【集韻】匪父切【正韻】斐古切,𠀤音甫。

【說文】黍稷圜器也。

【廣韻】簠簋,祭器。

【詩·秦風】《釋文》外方內圓曰簠,用貯稻粱,容一斗二升。

【論語註】周曰簠簋,宗廟盛黍稷之器。

【儀禮·聘禮】兩簠繼之粱在北。

 又【廣韻】甫無切【集韻】風無切【正韻】芳無切,𠀤音膚。義同。

 又【集韻】蓬逋切,音蒲。義同。

 又【集韻】【韻會】芳遇切【正韻】芳故切,𠀤音赴。義同。


考證:〔【詩·秦風傳】外方內圓曰簠。〕 謹按所引係釋文語,謹將傳改爲釋文。 說文(121)

说文解字

黍稷圜器也。[簠盛稻粱。見公食大夫禮經文。云左擁簠粱是也。此云黍稷者。統言則不別也。如毛傳云四簋黍稷稻粱。亦是統言。云圜器。與鄭云方器互異。]从竹皿。甫聲。[方矩切。五部。]

叶典

拼音fu3古代祭祀时盛稻粱的器具。

异体:盙 ,㝬 𠤱 𠤳 𦻌 𧁔 ,𫧚 ,𬔮

异体:盙 ,㝬 𠤱 𠤳 𦻌 𧁔 ,𫧚 ,𬔮

其他解释

 略說: 金文從「匚」,「古」聲。「匚」象方形器皿,是古代食器,用盛黍稷稻粱,以作祭祀。

39 字

 詳解: 金文從「匚」,「古」聲。「匚」象方形器皿,是古代食器,用盛黍稷稻粱,以作祭祀。出土所見青銅簠呈方形,器蓋同形,可分用。西周晚出現,沿用至戰國。《說文》:「簠,黍稷圜器也。从竹从皿甫聲。𠤱,古文簠从匚从夫。」

  金文異體甚多,凡十餘形,主要從「匚」從「古」,作「𠤳」。「匚」象方形的盛物器皿,「古」字標聲。本義是盛載稻米的食器。

  其他異體主要有兩種部件組成,一種是意符,表示器皿,或者是製器的質料,如「匚」表示方形器皿,從「竹」表示這件「簠」是用竹篾做的,從「金」表示用青銅做的等等。另一種是聲符,如「夫」、「古」、「黃」、「故」、「害」、「吾」、「甫」等皆是「簠」的聲符。

  從「竹」從「夫」之形與《說文》「簠」字古文「𠤱」是同字異體,皆以「夫」表聲,「匚」表示器皿,「竹」表示「簠」可以是用竹篾做的。《正字通》:「𠤳與𠤱同。」而從「匚」從「大」之形疑為《說文》「𠤱」形的訛寫。

  而從「鈷」從「皿」之形與《說文》「䀇」字形近,皆從「古」從「皿」,「金」表示用銅製的,「缶」表示陶製的,「䀇」、「簠」實為一字(楊樹達)。《說文》:「䀇,器也。从皿从缶,古聲。」此外,由於形近或音近,又借「匡」、「祜」為簠。

  金文「𠤳」字「匚」皆向右,偶有向左之形,當即小篆「胡」字之所本,向左之「匚」後來訛變從肉作「胡」(參方濬益)。《集韻》:「鈷,音胡,盛黍稷器。」可見「簠」、「鈷」、「胡」古音相近,可以通用。《左傳.哀公十一年》「仲尼曰:『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胡簋」即「簠簋」,《周禮.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實之,陳之。」《廣韻》:「簠、簋,祭器。」參見「簋」、「鋪」。

  金文、戰國竹簡用作本義,樊君簠:「飤𠤳(簠)」,指用來盛食物的簠。伯公父簠:「伯公父乍(作)䀇(簠)」,意謂伯公父鑄造簠。《包山楚簡》簡265:「二亯(合)簠」,即兩件器蓋相合的銅簠。信陽楚簡2號墓2組簡5:「十簠」。戰國竹簡又通假為「浦」,表示水邊,《郭店簡.窮達以時》簡2-3:「舜耕於鬲(歷)山,陶拍於河𠤳(浦),立而為天子,遇堯也。」意謂舜在歷山耕作,在河邊製陶,後來成天子,是因為遇到了堯的緣故(劉釗)。

  此外,甲骨文有一個從「匚」從「害」的字,羅振玉認為是「簠」字,但卜辭中用作地名,如《合集》6717:「于簠」。或用作人名。故不能肯定是不是「簠」字。973 字相關漢字: 匚,古,𠤳,竹,金,夫,黃,故,害,吾,甫,𠤱,大,鈷,皿,䀇,缶,匡,祜,胡,簋,鋪,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