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字源解析

基本解释
  • 《說文》卪卻也。从卪。𧮫聲。

  • 《字源》形声

详细解释
  • que4节制

  • que4退;使退

  • que4回;返回

  • que4止

  • que4除

  • que4推辞;拒绝

  • que4仰 与“覆”相对

  • que4副词 1.表示强调 a.相当于“正”、“偏” b.相当于“确实” 2.表示继续或重复,相当于“再”、“还” 3.表示轻微转折,相当于“倒是”、“反而” 4.表示反问,相当于“岂”、“难道” 5.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竟”、“竟然”

  • que4介词 引进比较或行为的对象,相当于“于”(多用于比较)

  • que4连词 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可是”

  • que4助词 1.用在动词后,相当于“掉” 2.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了” 3.嵌于两个词素义相同的复合动词中间,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 jiao3同=腳腳

  • xi4通=隙 隔阂隙

  • xi4疲羸

IPA国际字符集

カク,キャク;しりぞく {"法務省戸籍法関連通達・通知": ["却"]}

康熙字典

【子集下】【卩字部】 【唐韻】去約切【集韻】【韻會】【正韻】乞約切,𠀤羌入聲。

【說文】節欲也。从卩,谷聲。

【增韻】止也,不受也。

【孟子】卻之爲不恭。又【廣韻】退也。

【前漢·袁盎傳】引卻愼夫人坐。

【註】蘇林曰:卻謂𤰞而退之也。又【儀禮·士昏禮】啓會,卻于敦南。

【疏】卻,仰也,謂仰於地。

【韻會】俗作却。又訛作㕁。 說文(121)

说文解字

卪卻也。[各本作節欲也。誤。今依玉篇欲爲卻。又改節爲卪。卪卻者、節制而卻退之也。]从卪。𧮫聲。[去約切。古音在五部。俗作却。]

叶典

同【却】字。

异体:𨜪

异体:𨜪

其他解释

 略說: 從「卩」,「𧮫」聲,表示使之退。

16 字

 詳解: 從「卩」,「𧮫」聲,表示使之退。《戰國策‧秦策一》:「棄甲兵,怒戰慄而卻。天下固量秦力二矣。」

  「卻」可表示拒絕、推辭。《孟子‧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

  「卻」也表示推後。漢荀悅《漢紀‧文帝紀上》:「上幸上林苑,皇后、慎夫人在禁中嘗同坐,及坐郎署,盎卻慎夫人席,慎夫人怒,不肯坐。」

  「卻」還表示撤去。唐杜甫〈昔游〉:「暮昇艮岑頂,巾几猶未卻。」

  「卻」也表示返回。晉陳壽《益部耆舊雜記》:「福往,具宣聖旨,聽亮所言,至別去數日,忽馳思未盡其意,遂卻馳騎還見亮。」

  「卻」亦指止息、停止。《莊子‧天道》:「昔者吾有刺於子,今吾心正卻矣,何故也?」成玄英疏:「卻,空也,息也。」

  「卻」還用作介詞。唐李白〈別魯頌〉:「誰道太山高,下卻魯連節;誰云秦軍眾,摧卻魯連舌。」

  「卻」還用作副詞,表示還、再。唐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卻」也用作連詞,表示豈、難道。唐李商隱〈富平少侯〉:「不收金彈拋林外,卻惜銀床在井頭?」

  「卻」亦表示助詞,用在動詞後面,表動作的完成。唐陸長源〈句〉:「忽然一曲稱君心,破卻中人百家產。」

  「卻」還表示節制。《說文》:「節欲也。从卩,𧮫聲。」507 字相關漢字: 卩,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