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字源解析

基本解释
  • 《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从口。䇂聲。凡言之屬皆从言。

  • 《字源》指事 应当是在“舌”字上部加一区别符号“一”而成的指事字

  • 《漢多》甲金文從「舌」從「一」,在舌頭上加一橫。一說「一」是指事符號,會「言語」出於舌之意。後期金文於「舌」、「一」之上再加上一短橫作飾筆,形成後世的「言」。

详细解释
  • yan2说,说话

  • yan2议论,谈论

  • yan2记载

  • yan2问

  • yan2告知;告诉

  • yan2陈述;叙述

  • yan2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 yan2意料,料想

  • yan2话,言语

  • yan2言论;见解;意见

  • yan2言辞;辞令;辞章

  • yan2政令;号令

  • yan2誓言;盟辞

  • yan2建议;计策

  • yan2学说;主张

  • yan2语言或文章中的字

  • yan2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 yan2著作

  • yan2臣对君的呈文

  • yan2古乐器名 大箫 一作=䇾䇾

  • yan2我

  • yan2连词 表示顺接关系,相当于“乃”、“便”、“就”

  • yan2助词 1.用于句首 2.用于句中

  • yan2通=訊(xun4) 俘虏訊

  • yan2通=愆(qian1) 过失愆

  • yan2春秋时地名,约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与淇县之间

  • yan2姓

  • yan4诉讼

  • yan4通=唁 慰问唁

  • yin2[言言]和敬貌

IPA国际字符集

ゲン,ゴン,ギン;いう,こと,ここに,われ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字部】

〔古文〕𢍗𢍬【唐韻】語軒切【集韻】【韻會】魚軒切,𠀤𤬝平聲。

【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

【周禮·大司樂註】發端曰言,答述曰語。

【釋名】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

【易·乾卦】庸言之信。

【書·湯誓】朕不食言。

【傳】言已出而反吞之也。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鄕八𠛬糾萬民,七曰造言之𠛬。

【註】譌言惑衆也。

【論語】寢不言。

【註】自言曰言。

【史記·商君傳】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唐書·徐伯彥傳】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身之文也。

 又辭章也。

【書·洪範】五事,一曰貌,二曰言。

【疏】言者,道其語有辭章也。

【禮·曲禮】士載言。

【註】言,謂會同要盟之辭。

 又一句爲一言。

【左傳·定四年】趙𥳑子曰:夫子語我九言。

【論語】一言以蔽之。

 又一字爲一言。

【戰國策】臣請三言而已矣,曰海大魚。

【前漢·東方朔傳】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

 又猶議也。

【屈原·離騷】初旣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又號令也。

【周語】有不祀則修言。

 又助語辭。

【易·師卦】田有禽利執言。

【註】語辭也。

 又【爾雅·釋詁】言,我也。

【詩·周南】言告師氏。

【傳】言,我也。師,女師也。

 又【博雅】問也。

【周禮·春官】冢人:及葬,言鸞車象人。

【註】言問其不如法度者。

 又【廣雅】從也。

 又【釋名】委也。

 又言言,高大貌。

【詩·大雅】崇墉言言。

【註】高大也。

 又簫名。

【爾雅·釋樂】大簫謂之言。

【註】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

【韻會】或作䇾。

 又官名。

【書·舜典】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

【傳】納言,喉舌之官。

【唐書·高祖紀】攺納言爲侍中。

 又幘名。

【後漢·輿服志】幘者,賾也。尚書賾收,方三寸,名曰納言,示以忠正,顯近職也。

 又地名。

【詩·國風】出宿于干,飮餞于言。

【傳】適衞所經之地也。

 又山名。

【隋書·地理志】郉州內丘縣有千言山。又【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又州、縣名。

【宋史·劉翊傳】有言州。

【魏書·地形志】有萬言縣。

 又人言,砒石別名。

【本草綱目】砒出信州,故隱信字爲人言。

 又姓。

【潛夫論】桓叔之後有言氏,韓後姬姓也。又複姓。

【潛夫論】魯之公族有子言氏。

 又【正韻】夷然切,音延。義同。

 又【集韻】牛堰切,音𤬝。訟也。

 又【集韻】【正韻】𠀤魚巾切,音銀。和敬貌。

【禮·玉藻】二爵而言言斯。

【註】言言,與誾誾同,意氣和悅貌。

【集韻】亦作訢。

 又叶眞韻。

【韓愈·孔戣墓銘】白而長身,寡笑與言,其尚類也,莫之與倫。

 又叶五剛切,音昂。

【詩·商頌】鬷假無言。叶上羹平,下爭彊。羹音郞,平音旁,爭音章。

 又叶五姦切,音顏。

【古詩】四座且莫諠,願聽歌一言。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

 又叶魚戰切,音彥。

【楊修·節遊賦】迴旋詳觀,目周意倦。御子方舟,載笑載言。

 【說文】本作𠱫。从口,䇂聲。䇂,辠也,犯法也。

【釋名】言之爲䇂也,寓戒也。鄭樵曰:言从舌从𠄞。𠄞,古上字,言出於舌上也。


考證:〔【論語】食不言。〕 謹照原文改寝不言。〔【周禮·春官】【註】言問其不知法度者。〕 謹照原文不知改不如。 說文(121)

说文解字

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大雅毛傳曰。直言曰言。論難曰語。論、正義作荅。鄭注大司樂曰。發端曰言。荅難曰語。注襍記曰。言、言己事。爲人說爲語。按三注大略相同。下文語、論也。論、議也。議、語也。則詩傳當從定本、集注矣。爾雅、毛傳。言、我也。此於雙聲得之。本方俗語言也。]从口。䇂聲。[語軒切。十四部。]凡言之屬皆从言。

叶典

拼音yan2

①讲,说:~说。~喻。~道。~欢。~情。~必有中(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②说的话:~论。~辞(亦作“言词”)。语~。~语。~简意赅。

③汉语的字:五~诗。七~绝句。洋洋万~。

④语助词,无义:~归于好。“~告师氏,~告~归”。

⑤姓。

异体:𢍗 𢍬 ,𦉴 𧩁 ⾔

异体:𢍗 𢍬 ,𦉴 𧩁 ⾔

其他解释

 略說: 甲金文從「舌」從「一」,表示說話出於舌頭。

21 字

 詳解: 甲金文從「舌」從「一」,在舌頭上加一橫。一說「一」是指事符號,會「言語」出於舌之意(于省吾)。後期金文於「舌」、「一」之上再加上一短橫作飾筆,形成後世的「言」。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言語,如「貞言其㞢疾。」又用作祭名。

  金文亦用作本義,表示說話,中山王鼎:「此易言而難行也」。又假為「歆」,表示宴饗,伯矩鼎:「用言(歆)王出內事人」。《左傳.僖公三十一年》:「不歆其祀」杜預注:「歆猶饗也。」又用作人名。

  《郭店楚簡.緇衣》:「此言之玷」,《詩.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从口䇂聲。凡言之屬皆从言。」

  另參見「曰」、「今」、「舌」、「音」、「意」。306 字相關漢字: 舌,一,歆,曰,今,音,意